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海外新能源汽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海外新能源汽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海外纯电动汽车的市场容量怎么样?
纯电动汽车其实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一个必然发展方向之一,长远来看肯定纯电动汽车前景更好,但目前电池技术的制约,主要是电池能量密度低下,导致占车辆自重一多半的电池实际续航里程普遍只有两三百公里,从短期来看量产电池的续航里程很可能在5-10年仍然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地步。
为何感觉国内的电动汽车有点丑,国外的漂亮?
这个也不能这么盖棺定论,任何事情都有原因的。
不得不承认国外的科技水平就是比中国的高,中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的技术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尤其是汽车工业,1903年,伦敦出现出租汽车,中国实现时间:1980年左右,落后世界77年。
在落后这么多年的情况下,中国为了赶上国际汽车工业的发展步伐,开始以市场换技术、以金钱换技术。虽然大部分市场被合资车占有了,但是中国也得到了整车技术、发动机技术、变速箱技术。而且现在好多自主品牌的汽车已经有了自己的自主研发生产厂,做自己的发动机,变速箱等等。
当然,中国在汽车外观方面也由开始的模仿阶段慢慢有了自己一定的改观和改变,但是肯定还是和合资车的成熟技术有一定的差别,所以大家别说自己生产的东西丑,凡事总有个过程。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国家,相信国家的技术力量,总有一天会追上发达国家并且和他们一起并肩而行的。
加油中国,你是最棒的。
说起来很奇怪,东亚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种,可是东亚人在设计上似乎不如许多智商低得多的人种。
就说汽车吧,日本是当之无愧的汽车大国,日本制造了许多高质量的汽车,但是,奇葩的一大堆,能看的有几辆?特别是日本国内市场。
韩国的汽车比较好看,可是不是韩国人设计的,都是请意大利设计师设计的。
中国车没日本车那么难看,但是很多中国车看起来就是四不像,基本是从现成的著名外国车型东拼西凑出来的。
不要说汽车了,飞机也一样,明明是中国制造的飞机,让巴铁上个漆,马上看起来就上了几个档次。
也许高智商的东亚人脑子里的什么地方缺根筋吧?
这个话题有点片面,国内许多电动汽车没计算还是非常美观,漂亮,时尚,大气,上档次的,如比亚迪品牌中的几款,董大姐设计的一款货运电动等,当然也有许多低价位的,不是有名气的厂商生产的电动汽车,而且还天天能看见的,确实外形不太美观,不够档次,但这些是最低端的电动汽车。
投入不同,国内厂家基本都是设计给国人用的,反正有国家补贴,其次国人消费水平与收入成正比,主要层次在四~五万左右的车,这就限制了厂家的投入成本。而国外的厂家本身能够生存下来都是有一定历史的老车企,在世界都有很高的品牌号招力。
比能力,一个是正在学习的小学生(国产车),一个是毕业的高中生(国外电动车)。两个都不在一个层次。
比工艺,国产车目前还是在努力学习,国外的车企己有自己设计语言,如宝马的双鼻孔前格栅,雪佛兰的十字巾商标等。
比投资力,国外很多车企凭着雄厚资本和众多的国际销售网点还是能设计出让大众比接受的车型,反观国内厂家正在打价格战。
中国的车企要想在未来赶上国外的汽车(电动),避免走弯路还是联合起来设计一些经典、原创的车型和别人没有的技术来实现赶超。
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国外车企为何还要在我国增建充电桩呢?
谢谢邀请回答!
2019年6月25日过渡期后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出现下滑50%左右,下滑原因由于补贴退坡程度远远大于企业接受程度,短时间内车企基本达不到收支利润,在变幻莫测的行业环境下,同时遭遇补贴退坡与国内外企业双重冲击的企业,在接下来的日子将更加难上加难。
国外桩企为何还加入中国市场,因为当补贴完全退坡后市场才真正的回归市场,在不受外力推动的情况下,这个时候拼的是质量与信誉,只有诚信经商方能始终。
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没有充电桩,用户不会买你的电动车。
要在中国市场上把自己的电动车顺利卖出去,必须解决用户续航里程焦虑的痛点,因此,完善自己的充电桩布局就是解决用户痛点的不二法门。这是企业战略布局中的一环,跟国家补贴没有关系,要做电动车生意,必须走出这一步。并且,充电桩属于战略***,先发优势非常明显,谁先圈地站桩谁占便宜,后来的找不到优越的地理位置,就会吃亏。
国外车企为何要在我国增建充电桩?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政策放开后,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国外车企。
“补贴”一直以来被国外市场所“诟病”,因为他不是纯粹的市场行为,而是在用国家资本铺垫市场、培育产业。站在我们国人角度来看,当然是个好政策,但是对于外资企业来讲,针对国内企业单方面的“补贴”就意味着不公平,不利于公平竞争。众所周知,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任何产品在中国乘以13亿人口,都会是世界第一市场。国外车企紧盯着这块肥肉很久了,2020年即将来到,这也意味着新能源补贴将要退出“舞台”。此时中外车企皆在蓄势,以期在未来更加激烈的新能源市场舞台上一决高下。而作为新能源关键基础设施充电桩的建设无疑不能“拖后腿”,于是,各大企业在该领域也加速布局。近日,宝马、大众和戴姆勒等7家德系巨头联合成立的充电基础设施平台也与中国本土充电运营商签约,***新增3.5万根充电桩,推动电动车使用环境完善。
二、资本是逐利的,充电桩终于可以赚钱了,所以国外车企更会趋之若鹜。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加,充电桩生意也日益火爆。2018年,第三方充电桩企业首次发布盈利报告。此外,在近十年大力发展之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在相对数量方面也已经达标。
同时,由于受停车位不足、物业合作难度大等问题影响,公共充电桩需求日益增大,充电难问题依然困扰着消费者。借助需求扩大、生意开始赚钱的关键节点,国外车企在华开建充电桩,无疑占尽天时,未来发展值得看好。
充电桩建设最好的情况是,消费者用起来方便、快捷、低成本,而供应商也能赚钱。当前的充电桩布局,虽然供给增大,需求旺盛,但公共充电桩企几乎都无法实现盈利,而车主充电场景也仍然不便。未来随着使用端扶持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方向,充电桩行业将迎来自身发展的又一黄金时期。
三、国外车企提前占领风口、布局产业,以保住全球地位。
随着新能源车行业的向上发展,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也必然会越发的健全。在新能源汽车即将面临完全市场化竞争的当下,企业加速相关产业链的布局无疑是想占领“风口”,以期在市场“爆发”时能够处于优势地位,这无疑也是此时国外车企纷纷在华建充电桩的原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海外新能源汽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海外新能源汽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